B体育
全国咨询热线: 0411-6504538

新闻中心

新闻中心

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

发布时间:2025-10-31

本文转自:宁夏日报

曹 俊

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日常劳作、耕种、集会、祭祀等活动中,经过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积累沉淀下来的智慧,是精神信仰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健身、竞技、娱乐、观赏、教育等多项功能,在追溯历史、传承文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,有助于提升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新时代背景下,全球化与现代化持续推进,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和保护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,需要深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,并积极探索传承路径,实现“在保护中发展、在发展中保护”,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、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参考。

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多维价值

文化价值:守护文化根脉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独特记忆与精神信仰,如武术承载着人们“尚武崇德”的理念。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,有利于维护文化多样性,避免传统体育文化陷入同质化困境。社会价值:促进社会凝聚与和谐。端午赛龙舟、中秋舞火龙等传统体育活动,通过集体参与的形式,可增强群体文化共识,同时还可为人们提供更多低成本、高参与度的体育活动选择,丰富公共文化生活。个体价值:赋能人的全面发展。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传统体育项目,能够提高身体素质;武术、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则具有较大教育意义,能够培育优良品格。经济价值:激活文化产业潜力。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可与旅游相结合,形成特色文旅资源,吸引游客前往,拉动地方消费;还可催生非遗体育培训、文创产品开发等产业,创造更多就业与创业机会,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。

具有较大教, 在发展中保, 项目编号

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路径

教育传承:筑牢代际传递根基。教育是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抓手,需构建“校园+社会”全覆盖教育体系,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代际传递。在校园层面,要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学。一方面,推动太极拳、八段锦等体育项目融入中小学体育课程,立足青少年认知特点,编写适配教材,采用趣味化改编,降低学习难度;另一方面,支持体育院校开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,如“传统武术传承”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赛事运营”等,培养更多兼具扎实理论和高超技艺的专业人才。在社会层面,要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。以社区、文化场馆为依托,搭建普惠性学习平台,开设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课堂,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传统体育项目。还可针对老年群体需求,推出太极拳、五禽戏等教学,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健身场景,助力实现全民健康。

传播创新:突破地域与受众限制。进入21世纪,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,深刻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。因此,需要创新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方式,突破地域限制,扩大传播受众,助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出圈”。首先,需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播,发挥虚拟现实、增强现实、3D建模等技术作用,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、历史、技艺等进行数字化记录。例如,对各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图片、文字、视频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,在此基础上打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,突破地域、时间、空间限制,为公众查阅、欣赏、学习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提供便利。其次,可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作用,扩大传播的覆盖面。可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,将其融入短视频平台,推出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挑战赛”,开设直播,邀请运动员、网络红人等进入直播间,示范简化版动作技巧,吸引更多年轻用户关注和积极参与,扩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传播度。

产业融合,实现非遗“自我造血”。产业融合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“自我造血”的重要路径,通过“非遗+文旅”“非遗+赛事”“非遗+文创”等模式,既有助于增强传承的动力,还可激活经济价值,反哺传承工作。在“非遗+文旅”领域,可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地方旅游资源相结合,打造特色文旅产品和体验项目。例如,在内蒙古草原推出“那达慕主题旅游线路”,游客可参与摔跤、赛马等项目,让其在旅游过程中全方位感受草原体育文化;在“非遗+赛事”领域,可构建专业化、市场化的体育赛事,举办全国武术邀请赛,引入商业赞助,借助媒体直播,扩大赛事影响力;在“非遗+文创”领域,开发多元化文创产品,如以武术动作为灵感设计服饰、以龙舟为造型设计摆件、印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图案的文具等,通过文创产品的销售盈利反哺传承工作。

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,并非对传统技艺的静态保护,而是一场守护历史根脉、满足时代需求的动态实践。以教育传承筑牢传递根基,守住非遗“灵魂”;以传播创新助力“破圈”发展,拓宽非遗边界;以产业融合推动“自我造血”,赋予非遗动力,可让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“小众传承”走向“大众共享”。

(作者单位:豫章师范学院;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“十四五”〈2022年〉基金项目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反思:突破与重生”〈项目编号:22TY13〉)